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象能见度
在现代社会,地面气象观测对于保障交通安全、城市规划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。气象能见度的观测是评估空气质量、预报天气变化的关键环节。以下,我们将详细探讨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关于气象能见度的要求,以期为读者提供实际操作的指导。
一、气象能见度的定义与分类
1.定义:气象能见度是指大气透明度,即眼睛能看到的水平距离。
2.分类:根据能见度的高低,可分为优、良、中等、较差、差五个等级。二、观测方法与工具
1.观测方法:通过观测员目测或使用气象仪器进行观测。
2.观测工具:主要包括气象望远镜、能见度仪等。三、观测时间与频率
1.观测时间:一般选择在日出前、日出后、日落前、日落后四个时段进行观测。
2.观测频率:每日进行四次观测,分别在6:00、14:00、20:00、次日02:00。四、观测记录与报告
1.记录方式:使用气象观测记录表进行记录。
2.报告内容:包括观测时间、能见度等级、天气状况等。五、异常情况处理
1.观测员应熟悉异常情况下的观测方法,如浓雾、沙尘暴等。
2.发现异常情况,应及时上报并采取措施。六、观测数据质量控制
1.观测数据应真实、准确、完整。
2.定期对观测数据进行审核和修正。七、气象能见度与空气质量的关系
1.能见度低时,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较高,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。
2.观测能见度,有助于了解空气质量状况。八、气象能见度与交通安全的关联
1.能见度低时,驾驶员视线受阻,容易引发交通事故。
2.观测能见度,有助于发布交通管制措施,保障交通安全。九、气象能见度与城市规划的关系
1.观测能见度,有助于了解城市大气污染状况,为城市规划提供依据。
2.改善大气污染,提高能见度,有助于提升城市形象。十、气象能见度与环境保护的关系
1.观测能见度,有助于监测大气污染源,为环境保护提供依据。
2.提高大气透明度,改善能见度,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。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象能见度是保障交通安全、城市规划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重要环节。通过了解气象能见度的定义、观测方法、数据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要求,有助于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,为相关部门提供有力支持。- 上一篇:建筑材料检测标准及取样方法
- 下一篇:京客隆供应商登录